珠江路,南京名街。 在南京,每个人去过珠江路进行电子产品交易。 “第一台电脑是在珠江路买的”是检验一个正宗南京人的准则。 十几年前的珠江路就是“实惠!全!牛逼!”的代名词。 十几年后的今天,珠江路变成了“坑爹”的代名词,你懂得。 哪怕是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,网购已经成为主流,大部分人仍对珠江路抱有某种爱恨交织的复杂情感。 珠江路,是曾经的科技之光,也是七宗罪之火。 “北有中关村,南有珠江路。”这不是一句虚言,这是珠江路在巅峰之时打出的名号,是大摇大摆贴在路上的标语。 能不能和中关村比肩不敢说,但这名号的确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带给南京人骄傲得意。 1990年底,当时最大的电脑公司之一——江记电脑来到了珠江路,它就像是一个集合号,打开了珠江路的新局面。 1992年6月,南京科技一条街诞生了,近百家电子电脑企业,年销售额达3亿元,几乎和北京中关村的电脑企业不相上下。 华东最大电子产品集散地!还有南京大学、东南大学、南京航空航天大学、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、55所加持!赛格,百脑汇,雄狮,华海坐镇! 南京许多年轻的小老板们开始纷纷投身珠江路,看准时机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。全南京80%的电脑店都聚在了这条长长的街上。 整条街上,叫卖声此起彼伏,配电脑买手机的川流不息。 在2002年珠江路百脑汇开业的时候,锣鼓喧天人声鼎沸,那股热闹劲儿,跟过年似的。 雄狮和百脑汇里挤满了人,砍价的、参观的、蹭电脑试玩的,每天都像是在庙会赶集。无数南京人在珠江路配了第一台电脑,换了第一次硬盘,买了第一个半个巴掌大的mp3。 不仅仅是电子产品, 2001年前后,珠江路又开始有卖光碟的了。红帆和丽影DVD店火得不行,很多人不买,也就去参观逛逛。 稍微高级点的卖碟的 ,坐在台阶上面,前面放个小板凳,上面放几张碟,有游戏盘,有系统盘,有毛片,还有两个usb线。 稍微寒酸点的,站在路边,插个口袋,一只手上抓个五六张碟,像打牌一样摊给你。“阿要碟啊?” 那个时代的南京人饱含深情地望着人来人往的珠江路,感叹:这,就是未来吧。 珠江路的黄金年代还是在2012年左右落下了帷幕。 究其原因,一方面是不良心的商户致力于“坑人”。不透明的价格、把人唬的一愣一愣的口才、相对封闭的信息网络,都曾经让无数南京人深陷珠江路的泥潭。 另一方面是那时电商的崛起,比珠江路更透明,比珠江路更便宜。不可逆转的冲击的确把巅峰之时的珠江路打得措手不及,珠江路陷入了衰颓期。 一时间,人流不息的电子城里门可罗雀,“南京人都被坑出心理阴影了,现在只有不懂行的傻子才会去珠江路配电脑哎。” 更有人断言“珠江路,凉了哎!” 但珠江路真的凉了吗? 珠江路的性质是特殊的,它所主打的电子数码行业的兴衰,并不是你在梧桐树大马路下晃一圈能感受到的。 珠江路没有凉,它只是被时代推着前进,它只是在改变。 珠江路的转型与改变有三方面。 首先是因政策支持而产生的转变。 从2015年开始,玄武区政府将珠江路升级为“创业一条街”。现在也初见成效,已集聚科技企业3000家、高新技术企业25家,科技工作者近万人。 就算经历了衰颓,珠江路也是一块永远不会被放弃的宝地。 其次是电子产业内部的变化。 现在的珠江路有一批有手艺的人,不再信奉“能坑一个是一个”,而是坚信“技多不压身”才是真理。为了应先前对珠江路的颓势,为了不饿死,自学了修电脑修手机装机装监控装一切。 另一部分人则在谋求转型,像是之前卖苹果手机的人都开始顺便卖一些小礼品。 比如说从银行积分兑换的那些礼品、公司年会的小礼品,小数码小家电,像是戴森啊、电动牙刷、洗脸仪…… △ 小家电在成为主流 价格不贵且透明,需求量又大,售后也不需要过分烦恼,能给黑心商人注水的空间也少了很多,自然成了珠江路的支柱产业之一。 △做电子产品手工diy的商户 △做批发崛起的未来城 你去过的医院、你上过的教室、你996的办公室、你经过的路边,其实都有从珠江路来的产品,从幻灯片放映机到摄像头,从公司发的小电扇到打印机耗材。 珠江路,在我们平时无法触及的地方,在拼命地发光发热。 “现在真的和以前不一样了,管控比以前更严,而且网络这么发达,连刷个抖音都有教你配电脑的,你还能骗着谁呢?” “随便来一个买电脑的,说不定比你还懂。”百脑汇里联想柜台的小哥向所长声泪俱下地表明心迹。珠江路这片曾经的深水潭,的确在变透明。 最后则是在于珠江路整条街的转型。 一条珠江路上,细细数来,只有26家店与3C数码产品有关,小吃店则数也数不清。 就连老牌数码广场赛格,正门头也从Microsoft变成了永辉超市超级物种,鲑鱼工坊占了一楼的1/3。 除此之外,每一层楼都有一家教育机构,从朗阁雅思托福到新东方,门口还有两排精致的扭蛋机。 同理的还有百脑汇里开的鲜芋仙。 很明显,无论是赛格还是百脑汇,都不再纯粹只是个数码城,而是融合了当今时代真正的的刚需——吃、教育、玩乐。 追求多样化,的确是珠江路现在的立身之道。 珠江路,远比你想象中的顽强得多。 无论是政府政策还是个体户的转型,都是在这个时代里求新求变求生存,怎么能说珠江路凉了呢? 从珠江路金鹰到新世纪广场,珠江路早就不是寡淡无趣的电子产品一条街了。 便利店有罗森、711;网红奶茶店有一芳、肆伍客、coco、一点点、拾叁茶、春阳茶事…… 珠江路精得很——在玄武区摸爬滚打,除了数码电子之外的活路,那就是进军美食圈。 隔街相望的是最好吃的北门桥,红庙也离得不远,吉兆营和唱经楼都有出彩的吃食。 大纱帽巷里的康酥肉夹馍,脆饼更是南京第一好吃。 但说回珠江路的主干道,金姐台湾菜才是扛把子,红字白底的招牌稳重且低调。 盐酥鸡炸得金黄,鸡块外酥里嫩;卤肉饭五花肥瘦相间,甜腻卤汁拌上米饭,粒粒分明却又因为卤汁相连;贡丸汤是自然的鲜美,汤汁从切了花刀的口子里溢出;爱玉汤是带着薄荷的清凉,一口解腻。 76岁的朱奶奶在小纱帽巷里炸了27年臭豆腐,巷子不深,越过那个修手机的门头就能看见朱奶奶的小摊子跟前排满了人。 浇一层甜酱,再舀勺辣汤,酱料多放才够味! 薄薄的臭豆腐里吸了一汪汤汁,外脆里嫩,香而不臭,是南京人的口味。 在珠江路待了六七年的馨罗朝鲜冷面,是无数珠江路er的一生推。 曾驻扎在交通大厦附近,现在搬到新世纪广场附近也有好几年,来来去去一直没离开珠江路。 炎热夏季吃碗带浮冰的冷面,爽口清凉。秋季降温多雨,坐进室内来碗温热的冷面,也能解解馋。 片得极薄的牛肉混着甜润带着蒜香的汤汁,冷面柔韧弹牙,吃完还是觉得清清爽爽。 这些带着自己迷人口味的小店就星星点点陈列在珠江路上,夹杂在修手机和卖耗材的之间,横生出一股野蛮生长的美感。当然,也赋予了珠江路更多的可能性。 二十几年来,珠江路已经承载了太多的渴望与记忆—— 和父母一同逛街时的憧憬;怀抱着独属于自己的第一台电脑时的兴奋;高价买了劣质水货的愤怒...... 但属于珠江路的时代还远远没有结束,这个不一样的珠江路还会继续承载南京人的未来。 |
|Archiver|手机版|江苏城市论坛
( 苏ICP备14028736号 )
GMT+8, 2023-6-3 18:37 , Processed in 1.197416 second(s), 23 queries 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