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| 继续访问电脑版

南京征婚相亲网

南京征婚相亲网 首页 恋爱 情感问题 查看内容

回眸池州城的变迁,那些老贵池人的记忆

2019-7-18 15:25| 发布者: admin| 查看: 2329| 评论: 0

据池州党史百年概述记载:“1958年至1965年池州交通事业飞速发展,建设公路总里程为795公里,相当于建国前公路里数的2.5倍。在贵池县城内修建了“跃进路”(今秋浦路)和“公社路”(今长江路)两条道路。”当时这两 ...
据池州党史百年概述记载:“1958年至1965年池州交通事业飞速发展,建设公路总里程为795公里,相当于建国前公路里数的2.5倍。在贵池县城内修建了“跃进路”(今秋浦路)和“公社路”(今长江路)两条道路。”当时这两条路都是半截路,秋浦路东起贵中门口,西至西门老城墙根,长江路当年仅从老汽车站修筑到北门城门边,1968年才继续修筑至港口码头。当时长江路与秋浦路纵横构成了新的县城道路骨架,这两条市内交通要道都是边使用边修建,不断向前延伸的,经过几十年的时间才达到今天的规模。   


高耸在市中心的中国电信大楼,就是当年的老邮电大楼,在它的南面是新华书店,它们都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,从继武巷搬来。每当黎明来临,小城在晨曦里活跃起来,邮电大楼里一片忙碌,一辆辆送信和送报纸的自行车鱼贯而出,奔向小城的各个角落,发电报的电波声从小楼里向外飘荡。那时传递信息全靠写信和发电报,电话还很少。打长途要到邮电局打,坐在长长的木靠椅上排队等,在邮电营业大厅柜台的两边,有几个小小的写着号码的接听室,常听见柜台里的接线员喊:“打合肥电话的,请到二号室接听”“芜湖电话接通,请到三号室接听” ,于是坐在木椅上等长途电话的人,急不可待地跑进去接听。  


平常没有什么急事,写一封信互道平安,那时一封信的邮费八分钱,近路三五天能收到信,路途遥远的地方寄封信要半个月才能收到。“绿衣信使”骑着自行车穿街过巷,挨门挨户地投递信件,让许多在期盼中久久等待的人们,如获至宝地从信使手中接过远方的来信,那种喜悦真是不言而喻。邮电局当时就是小城人们生活中,息息相关的重要部门。

   随着改革开放,通讯事业突飞猛进,逐渐有了固定电活,BB机,大哥大,手握大哥大好有派头,它是老板身份的象征。那时候的大哥大像块大板砖,越大越有气派。不过那时候个人家里安装固定电话还是个新鲜事儿,由于初装费较贵,安装电话的家庭屈指可数。谁家安了电话,就像办喜事一样,邻居都会借故来看看,或是打个电话,都会为家庭里拥有一部电话而羡慕不以。

  现在的电信的营业大厅,已经成为手机大卖场,手机早已经进入千家万户,连白发老翁也用起了智能手机,手机也不再是青年人的专属,老年人也可以上论坛,玩微信,在朋友圈里侃侃而谈。早年梦想能过上“楼上楼下,电灯电话”的生活,如今的日子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啊!

   市中心现在的利群时代超市,曾经是池城首屈一指的“秋江饭店” ,是贵池县委的招待所。餐饮和住宿都是一流水准,在那里下榻的都是来池视察工作的上级领导,和参加县政府召开的各种会议的代表。记得在饭店大门外右侧,有个木材搭建的宣传台,除了用于大型集会,常常夜晚在那里放露天电影。至今还记得,当年在市中心秋江饭店门前,看露天电影的情景。 
  


夏夜,小城万人空巷,人们端着板凳扛着小竹椅,扶老携幼聚集在市中心的白色银幕下。许多感人的电影故事,给那时平淡的夜生活增添了难言的乐处。《上甘岭》、《平原游击队》、《洪湖赤卫队》一部部影片家喻户晓,《我的祖国》、《红湖水浪打浪》一首首红歌唱遍大街小巷。      

紧邻秋江饭店旁边,还有秋江理发店、秋江浴池。每逢过年过节来这里剃头洗澡的人特别多,常常排队等位子。这里剃头师傅的手艺是小城顶尖的,他们的顶上功夫都十分了得,前来剃头的顾客络绎不绝。洗澡的大浴池热气腾腾,草杆子编的拖鞋,木躺椅一溜儿排开,泡好澡躺在上面,不时有澡堂里师傅,送上滚烫的手巾把子。热乎乎的擦在身上特别舒服,大壶里有茶水,可自斟自饮。遇上相识的人,便天南海北地聊起来,在匆匆忙碌的生活中,又得浮生半日闲。

秋江饭店的马路对面是土产公司,经营贵池的土特产品。土公司北面最早曾经是贵池的“天主堂”,上世纪五十年代初,那里绿树掩映,唱诗班悦耳的歌声和钟楼上悠扬的钟声还在幽静的教堂里回荡。后来那里成了贵池县医院,一直到六十年代搬迁。     
 


土产公司的门前,夏天的时候有一大排卖西瓜的瓜棚,大棚是用竹子搭的,里面堆满了从乡村送来的西瓜,让人挑选。一排排临时柜台上,摆放着切开来卖的西瓜,大块小块任你选择,三、两角钱就能吃到新鲜的西瓜。吃瓜的时候,四周就会围上来几个孩子,有的拎着竹摇篮,有的拿着旧瓷盆,接食客吐出来的瓜子和吃剩下的瓜皮,瓜皮洗净晾干可以当菜,瓜子洗净后晒干,过年时才拿出来在柴火灶上一炒,还是待客的上好茶点。      

在长江路与秋浦路交汇的市中心,那里有条舜井巷。据府志记载池州府城内有八条著名的巷子,其中有条舜井巷,巷内有口古舜井,传说是四千年前舜南巡时开凿的,为双眼井,水清甜,虽大旱之年也不枯竭,远近取水者络绎不绝。旧称麻皮巷,巷内曾立有“裕民”“登俊”两座石坊,明代知府何绍正改名为舜井巷。俗称大井头,这条小巷现已不复存在,但那口古井得到重点保护,还完好无损的保存下来,它就在米兰阳光大厦的后面,静守着流年里寂寞的时光。     

高层建筑米兰阳光大厦就建在舜井巷口,记得五十年代的时候,巷口这里是一所私塾,附近老街小巷里的孩子都到这私塾来启蒙,读百家姓和三字经,课间休息的时候玩老鹰捉小鸡,丢手帕子找朋友,也常在古舜井旁玩耍,住在小巷里的住户都是用古井里的井水洗衣浆衫、淘米洗菜,每天古井旁围满了人,谈笑风生好不热闹。这时的“公社路”与“跃进路”刚开始修建,那个叫“和尚坟”的黄土山刚刚挖平,新楼房已破土动工,不久新华书店和邮电局相继从继武巷搬迁到这里。由于城市建设的需要,在舜井巷口也建起了贵池综合百货公司大楼,巷口私塾那栋茅草屋不得不搬迁到“桃花山”畔,和飘着酒香的杏花村酒厂为邻。      

贵池综合百货公司大楼,有三层高,在那个年代是家乡最大的购物中心,它和邮电局、秋江饭店、土产公司遥遥相对,成为这座城市的中心。从此贵池综合百货公司成为人们购物闲逛的地方,综合百货公司里的货物五花八门,有五金交电、日化百货、服装布匹、儿童玩具和烟酒食品专柜,楼上还有家“江南春”照像馆。这种综合经营方法一改老街各家独自经营的模式,这里不像老街上的店铺一家挨一家,上街头到下街头杂货铺、文具店、绸缎庄、瓷器店、卖酒的、卖卤食的,商铺鳞次栉比,为争夺客人店主的吆喝声此起彼伏,特别是饭店茶馆,伙计们手搭白毛巾热情的把客人往店里迎。     


到百货大楼买东西则不然,综合百货公司是把各种商品集中在一座大楼里,货架上摆放的商品琳琅满目,玻璃柜台陈列的货物清晰可见。特别是逢年过节,外面橱窗布置得更是五彩缤纷,到晚上彩灯闪烁,让人目不暇接,这种初具规模的营销综合体颇受人们的欢迎。玻璃柜台子里陈列的商品,明码标价直观可见,顾客看到心宜的商品,营业员更热情的为你取货收钱,真个是让你“高兴而来,满意而去。”

自从有了综合百货公司,我们这些小孩子更是喜出望外,虽然没有钱买东西,但是喜欢来这里看热闹,特别是夜晚,玻璃橱窗里彩灯闪烁,陈列的商品在灯光的映衬下熠熠生辉,扩音喇叭里播放着欢快的音乐,在大楼里跑上跑下,看着柜台里精美的玩具,闻着食品专柜卤肉的香味,此时的心情真可用留恋忘返来形容。

时光流逝,物换星移,七十年代贵池综合百货公司已经满足不了这座城市人民的需求,被历史所淘汰,一座规模更大的池州商场又在这块土地上拔地而起。楼层更高,规模更大。记得开业那天,城里万人空巷,前来购物的人山人海,把个商场挤得水泄不通。商品更是琳琅满目,不仅有永久和凤凰的自行车,还有黑白电视机。金银手饰专柜里陈列的金器闪闪发光,引人注目。八二年我就是在这家商场买过一台九寸的“雪花”牌黑白电视机,那台小小的电视机,让我看到了风靡一时的电视剧:《上海滩》、《霍元甲》……。除此之外还经常光顾这里买过一些的确良的布料。      


池州商场地处市中心,是举办各种活动的好地方,八十年代末,有一次在商场大门口搞福利彩票抽奖,场面火爆,人声鼎沸,行人无不驻足观看,把马路都堵住了。我也抱着好玩的心态,用二元钱抽到一辆“金狮牌”自行车。还在商场门口花五元钱买了一挂炮竹燃放,把大街小巷的人们从家里召唤而来,把整个商场大门挤得水泄不通,这也许就是商场早期抬高人气的销售手段。       

如今,当我走过舜井巷口,仰头看着高耸的米兰阳光大厦,想不到家门口现在也有了这样高层的建筑,年少时,听街巷里大人谈起去上海的趣事,幽默地说“抬头看上海二十四层的国际饭店,帽子都掉了。”那时候觉得家乡能有二十四层的大楼,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。现在目之所及,池城街头高楼大厦鳞次栉比,比比皆是。亲眼所见综合百货公司低矮的楼房到现在高层建筑的米兰阳光大厦,心海中沉淀的往事又会泛起波澜,总会绕到大厦的身后,去看看寂寥中的古舜井,寻找镌刻在斑驳井圈上的绵延往事。       

上世纪六十年代池城只有一家电影院,就是池州电影院。那个年代电影院里面的布置十分简陋,几个高音喇叭悬挂在墙上,顶棚上挂着吊扇和日光灯。座位是一排排木靠椅,用油漆在椅背上写着座号。一条二米多长的木靠椅要坐六、七个人,位子排得紧紧凑凑,每次看电影来晚了的人,只能从已经坐好的人身前挤进去。即使是这样的条件,但是看电影的人还是人满为患,座无虚席。每当剪票入场时,许多无票的观众还挤在门口扯着嗓子大喊:“谁有票卖!”有时谁多了一张票,被许多人围着抢,甚至有人偷偷翻墙头进去看。

由于电影逐渐被人们喜爱,看戏的观众越来越少,贵池黄梅戏剧团的演出,已经处于半停滞的状态。唱黄梅戏的大戏院后来改成了人民影剧院,每隔一段时间演几台戏,其余时间都放电影。再后来,又有了秋浦电影院。逢到有好片子放映,一天要放七、八场,日以继夜的放。一部拷贝三个电影院同时放,要来回跑片子。跑片人最辛苦,骑着自行车在马路上来回奔跑,生怕耽误了电影的放映,稍微接不上,观众会起哄喧哗,把个电影院吵得沸沸扬扬。      

如果看日场电影,门窗要关得密不透风,窗子上挂着黑布帘子,进出的大门上都挂着厚重的黑棉毯。如果有人上厕所进出,一掀门帘,强烈的光线射就会进来,把影幕上的图像变得一片模糊,许多人也因此而骂骂咧咧。冬天看日场还好,夏天就不好受了,那时没有冷气开放,仅靠顶棚上几台吊扇降温,个个都热得汗流浃背。每次看完电影,从影院走出来,个个脸上都是红彤彤的,像喝醉了酒。   
   


那些年看电影,最怕的还是突然停电,一停电,电影院里一片漆黑,人们大喊大叫,怨声阵阵。有时还好,等个十几分钟或半个小时,电来了继续放映。如果时间长了不来电,只好等第二天继续看。后来电影院自备了小型发电机,逢到停电的时候,就自己发电继续放映。但是发电机的轰鸣声,影响了电影的观看效果。   

也像现在一样,看电影时总会买点小吃,夏天电影院门口卖冰棒的最多。背着冰棒箱在人群里穿梭,用小木块敲击着木箱,大声吆喝着:“冰棒咯,三分钱一根”。冬天卖零食的小贩,手捧着小筛箩或竹篮,里面装着一包包瓜子、花生米,小包都是用旧书或旧报纸包的,像尖角粽子,在电影院门口招揽生意……

   岁月沧桑,小城春秋。如今你若站在平天湖莲花台的大堤上,向西眺望,长江路秋浦路上车的河流在宽阔的道路上向前流淌,充满活力的小城生机勃勃。秋浦路与长江路交汇处,高耸的楼房鳞次栉比,“中国电信大楼” “时代超市” “米兰阳光大厦” 在市中心交相辉映,突显了繁华都市的形象。市区里已不再是只有“”长江路和“秋浦路”两条路的格局,新建的道路密如蛛网,“平天湖大道”、“九华山大道”、“翠柏路”、“清风路” ……南来北往,车水马龙,一片繁荣的景象。

   如今的池州城,这样一座崭新的城市在眼前既熟悉而又陌生,那些曾经的过去只能在记忆中寻找。

鲜花

握手

雷人

路过

鸡蛋

相关阅读

最新评论

文章精选
  • 月排行
  • 周排行
  • 日排行
免费登记 服务热线:15251881119

QQ|Archiver|手机版|南京征婚网 ( 苏ICP备14028736号

GMT+8, 2024-10-9 08:23 , Processed in 1.074168 second(s), 21 queries .

Powered by 南京二手交易市场 友链:池州电脑 南京电脑维修 潼南 广德 安庆

© 2015-2024 南京戴尔 兼容机之家

返回顶部